English

广西社科研究在服务地方中发展

1998-12-27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刘昆 我有话说

本报南宁12月26日电(记者刘昆)地方社科院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广西社科院通过实现从纯基础理论研究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软科学研究的转轨,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前较少被人们注意的社科院,如今外界登门来寻求决策咨询的多了。

40多年来,广西社会科学工作者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基础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美学、语言文字学、文学等,同时积极开展具有广西特色的学科研究,在广西少数民族问题、太平天国史、中法战争史等学科和专题研究中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作为广西唯一的地方综合性的多学科研究机构,广西社科院1988年成立10周年时,一位应邀参加座谈会的自治区领导坦言:“我至今还不知道社科院是做什么的。”这让社科院的领导和科研人员感到尴尬,也促使他们进行反思:社科研究长期自封于象牙塔里,埋头在故纸堆里,却游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外,是没有出路的。为此,社科院努力实现科研工作的转轨,从广西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积极探索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路子。从此,那些事关地方大局让政府领导睡不好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始越来越多地成了社科研究工作者的课题。如《南昆铁路通车后广西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及其对策》、《广西乡镇企业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和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若干建议》等一系列课题,因为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受到广泛重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92年开始基本实现科研工作转轨以来,一些地市县纷纷主动找上门来,为制定地方战略性的决策寻找专家的支持。社科院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揽(课题)回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偿服务。一批地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已经完成验收,受到委托方的好评。一系列有偿课题研究的开展,在服务于地方的同时,既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也较好地弥补了科研经费的不足。

地方社科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最根本的是要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作保障,才能实现从有为到有位的递进。近年来,广西社科院受自治区党委、政府委托,主持编纂了《广西百科全书》、《当代广西丛书》、《广西年鉴》等大型工具史书,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同时,重视精品生产,采取种种措施强化研究人员的精品意识,建立科研基金、科研人员业绩评价制度。把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出版的科研成果,受党委、政府肯定的科研成果,以及获得重大社会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作为衡量是否是精品的重要标准。他们取得了“四多两高”的好成绩,即科研成果多、精品多、被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采纳的多、获奖的多;获奖成果层次高、等级高。在大量科研成果中,《广西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构想》、《论我国扶贫攻坚阶段的宏观决策》等两项成果分别获得中宣部1993、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奖;有十几项成果被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肯定、采纳。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